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319.人若知道是什么构成人里面的天堂,就能意识到非基督徒和基督徒一样能得救;因为天堂在人里面,那些拥有天堂在自己里面的人便进入天堂。人里面的天堂就是承认神性,并被神性引导。每个宗教的初始和根基都是承认神性。一个不承认神性的宗教根本不是宗教。每个宗教的戒律都关注敬拜,因而关注敬拜神性的方式,以便敬拜蒙祂悦纳;当这一点在人心里稳安下来时,也就是说,只要他意愿或热爱这一点,就会被主引导。众所周知,非基督徒和基督徒一样过着道德的生活;事实上,许多非基督徒过着比基督徒更道德的生活。过道德的生活要么是为了取悦神,要么是为了取悦世人。为取悦神所过的道德生活就是一种属灵生活。就外在形式而言,这二者看上去一样;但就内在形式而言,则完全不同。一种使人得救,一种不然。因为人若为取悦神性而过道德的生活,便被神性引导;若为取悦世人而过道德的生活,便被自己引导。
可举例说明这一点。人不向邻舍行恶若是因为这违背宗教,也就是违背神性,就是出于一种属灵动机不去行恶;但是,他不向别人行恶若只是因为害怕法律,或丧失名声、尊敬或利益,也就是因为自我和世界,就是出于一种属世动机不去行恶,被自己引导。后一种生活是属世的,而前一种生活是属灵的。若人的道德生活是属灵的,他便拥有天堂在自己里面;若他的道德生活是纯属世的,他就没有天堂在自己里面;因为天堂从上面流入,并打开人的内层,再通过他的内层流入他的外层;而世界则从下面流入,并打开外层,而不是内层。因为从自然界到灵界的流注是不存在的,只有从灵界到自然界的流注;因此,如果天堂同时不被接受,内层依旧是关闭的。这一切清楚表明谁接受天堂在自己里面,谁不接受。
然而,没有哪两个人里面的天堂是一样的。天堂照着各人对良善及其真理的情感而各不相同。人若为了神性的缘故而处于对良善的情感,便热爱神性真理,因为良善与真理彼此相爱,渴望结合。这解释了为何非基督徒尽管在世时并未处于纯正的真理,却仍由于自己的爱而在来世接受真理。
注:良善与真理之间存在一种婚姻(1904, 2173, 2508节)。良善与真理处在趋向结合的不断努力中;良善渴望真理,并渴望与它结合(9206—9207, 9495节)。良善与真理如何结合,在谁里面结合(3834, 3843, 4096—4097, 4301, 4345, 4353, 4364, 4368, 5365, 7623-7627, 9258节)。
8864.“我是耶和华你的神”表在良善和真理的每一个方面普遍掌权的神性人身方面的主。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:在圣言中,“耶和华”是指主,而非其他人(参看1343, 1736, 2921, 3023, 3035, 3448, 5663, 6280, 6281, 6303, 8274节),“万军之耶和华”、“主耶和华”和“耶和华神”同样是指主(2921, 3023, 3448, 6303节);主凭神性良善,也就是神性存在被称为“耶和华”,凭神性真理,也就是神性显现被称为“神”(6905,709, 732, 1096, 2586, 2769, 2807, 2822, 3921e, 4402节)。“耶和华神”在此之所以表示主的神性人身,是因为在圣言中,“耶和华”和“神”都表示这神性人身方面的主:“耶和华”表示神性良善,祂在人身方面甚至也是神性良善;“神”表示神性真理,祂是神性真理,因为神性真理是从祂发出的。
“耶和华神”之所以表示主的神性人身,是因为在主里面的神性本身在天上是看不见的,甚至感知不到,因而无法以信和爱来接受;只有神性人身可以。神性本身无法被传给天上的天使,更无法传给世人,除非通过神性人身,这一点凭主在福音中所说的话而在教会是众所周知的;在福音书中,主说:祂是门;祂是中保;若不藉着祂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;除了祂之外,没有人认识父;没有人看见过父,甚至见过祂所取的任何形状。由此明显可知,“耶和华神”在此所表示的,正是主。祂还是救赎人类,并把他们从地狱释放出来的那一位,这也是众所周知的。接下来的话,即:“我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”。由此明显可知,从西乃山上说话的耶和华是指神性人身方面的主。
这句话是主从西乃山上所说的第一个真理,因为它必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和一切真理中普遍掌权。事实上,先说的话必被人牢记在心,并且必被视为普遍存在于接下来的一切话中的东西。下面会看到“普遍掌权”是什么意思。主说的真理都具有这种性质,即:先说的真理必在接下来所说的真理中掌权,并将它们包括在内;这些真理反过来必在之后的真理中掌权,并它们包括在内,依此类推。在本章,接下来所说的真理就是十诫,也就是内在真理,之后是律例,也就是外在真理。前者和后者必有主(祂的神性人身)在它们里面掌权,因为它们源于祂自己,就是祂自己。事实上,可以肯定的是,凡系从祂发出的真理的真理,以及从祂发出的事物都是祂自己。主的神性人身必在信的每一个部分中掌权,这在诸教会也是众所周知的;因为它们教导没有主,就没有救恩,一切信之真理和良善皆来自主。因此,祂既是信的源头,也就是与人同在的信;祂若是信,也是包含在来自圣言的信之教义中的一切真理。这也是主被称为“圣言”的原因。
先到来的真理必在接下来到来的事物中掌权,依次类推,如前所述;这一事实从主所说的一切话,尤其从祂的祷告,也就是“主祷文”明显看出来。在这个主祷文中,一切事物以这样的系列接踵而来,它们可以说构成一个从上到下逐渐变大的柱,并含有这个系列中的在先事物在自己里面。先在其中的事物是最内在的,然后依次到来的事物则逐渐添加到最内层,以这种方式逐渐变宽。最内在的事物在一切周围部分中掌权;它普遍掌权,也就是在一切细节中掌权,因为它对它们的存在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2284.“假若在那里找到十个呢”表示若仍有余剩。这从数字“十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“十”是指余剩,如第一卷所解释的(576, 1738节)。至于余剩是什么,这在前面各处已经阐述和说明(如468, 530, 560, 561, 660, 661, 1050, 1738, 1906节),即:它们是储存在一个人的两种记忆和生命中的一切良善和一切真理。
众所周知,若非来自主,就没有任何良善和真理。人们还认识到,良善和真理不断从主流入人,但却以各种方式被接受,事实上照着邪恶的生活和这人所确认的虚假原则或错误假设被接受。这些就是要么窒息、要么扼杀、要么败坏或推翻不断从主流入的良善和真理的东西。因此,为防止良善与邪恶混和,真理与虚假混和(因为如果它们混和,这人必永远灭亡),主就把它们分开,并将这人所接受的良善和真理储存在他的内层人中。只要这个人处于邪恶和虚假,主就永远不允许它们从那里出来,除非在他处于某种神圣状态,或某种焦虑、病患,或其它类似困境的时候。主以这种方式储存在人里面的这些事物就是那被称为“余剩”的;圣言经常提到余剩,但还没有人知道这就是它们所表示的。
在来世,一个人正是照着他里面的余剩,也就是良善和真理的质和量而享受极乐和幸福,因为如前所述,这些余剩被储存在他的内层人中,等到这人将肉体和世俗事物丢在身后的时候,它们就被打开。唯独主知道一个人所拥有的余剩的质和量,而这人自己决不能知道这一点,因为如今,人具有这种特点:他能假冒为善,而里面却只有邪恶。一个人还有可能看似邪恶,实则有良善在里面。由于这些原因,人绝不可论断别人的属灵生活的性质,因为如前所述,唯独主知道这一点。但人可以判断别人的道德和文明生活的性质,因为这对人类社会很重要。
那些对某个信之真理形成一种观点的人经常论断其他人,声称他们不能得救,除非其信仰与他们自己的一致;这种论断是主所禁止的(马太福音7:1-2)。另一方面,我从大量经历得知,每个宗教的成员都会得救,只要他们通过仁爱的生活获得良善和表面真理或真理表象的余剩。这就是经上说“假若找到十个,为这十个的缘故,他们也不会被毁灭”所表示的,即这句话表示若有余剩,他们将得救。
仁爱的生活在于向别人思想善事、意愿善事,并为其他人也能得救而感到由衷地喜悦。而那些除了与自己的信仰一致的人外,不愿任何人得救的人,尤其那些对情况并非如此感到愤愤不平的人,没有仁爱的生活。这一点仅从以下事实就能看出来:得救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多于得救的基督徒。因为在来世,那些向其邻舍思想善事、意愿善事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比那些自称基督徒的人更好、更容易地接受信之真理,也比基督徒更承认主。事实上,对天使来说,再没有什么比教导那些从尘世进入来世的人更快乐、更幸福的了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